印度成“下一個中國”須過五道坎
印度《經濟時報》網站5月26日發表題為《莫迪想讓印度成為下一個中國所應重視的5個領域》的文章稱,亞洲的兩個新興經濟體印度和中國一直因為它們高度的經濟增長潛力而受到全球的熱切矚目。對于中印兩國的比較是不可避免的,多年來許多產業專家和經濟學家覺得印度要想實現可持續高增長需要推進其制造業部門。
在莫迪政府在中央掌權并承諾為制造業提供必要的刺激的情況下,我們來考察一下印度要想成為“下一個中國”所應致力的五個領域。
須加強制造業
中國的經濟增長一直得到強勁的制造業基礎的支持。盡管印度沒有趕上這趟車,但現在著手確保國家能夠搭上全球制造業增長的下一波浪潮并不太遲。
根據印度電子與半導體協會(IESA)稱,制造業在今后10年可以創造2800萬個新就業機會。而且隨著市場對電子硬件產品的需求,到2020年可望從2014年的550億美元增加到4000億美元。但是僅有一個新政府并不能激活制造業,并使之提升到中國或中國臺灣地區所具有的水平。專家們指出,在錯過了過去的機會之后,最好的選擇是避開市場上已有產品如臺式電腦和筆記本電腦,把目光放在未來產品,例如谷歌眼鏡上。或者甚至磨煉像3D打印這樣的未來制造技術。
IESA相信,近期要想彌補被錯過的機會,對外協作是出路。該協會會長M·N·維迪亞尚卡爾說:“我們在高技術制造方面需要有類似的項目。”日本和中國臺灣已經在尋覓協作機會。據IESA稱,45家中國臺灣公司正考慮在印度設立基地。日本公司正在計劃搞一個日本城。該日本城將成為熱衷于開發印度電子產品和計算機市場的日本企業的大本營。
急需結構改革
據軸心資產管理公司的穆拉爾卡稱,短期內在結構性經濟改革方面有足夠多唾手可得的成果可以得到釋放。他說:“這些改革對于恢復印度經濟增長的影響可能會是深遠的。向土地、勞務市場、農業、基礎設施、鐵路、供水、礦業、稅法等領域都急需結構性變革。”穆拉爾卡解釋說:“印度的國有企業具有巨大潛力和優勢。但是由于領導不力、管理不善和不嚴謹的商業行為,它們一直在走下坡路,并成為國家財政的長期負擔。必須理順這個部門,讓它們具有全球競爭力。”
吸引直接投資
由于許多公司對不友好的營商環境反感,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從2009年的峰值310億美元下降到了2011年的190億美元。如今這個數字已經反彈到了280億美元,但與中國吸引的1250億美元相比仍然不可同日而語。拉維·文卡特桑認為:“印度是幸運的:全球性企業自然地被其幅員、人口和人才所吸引。政府只需停止嚇跑企業的做法。首當其沖的任務是讓印度成為一個對商業不那么有敵意的國家。”
推進司法改革
司法改革是專家們所主張的改革過程的另一個主要部分。穆拉爾卡說:“司法是任何民主制度的守護。在有活力的民主國家,向普通公民提供立竿見影的司法正義是必不可少的。盡管印度確實有一個獨立和活躍的司法系統,但我們需要迅速推進司法改革進程。為此,第一步是重新修訂我們古老的法律并堵塞體制中的漏洞。”拉維·文卡特桑相信這種對法律系統的改革將吸引投資者。他說:“提高司法系統在履行合同和解決爭端方面的效率也需要得到嚴重關注。”
增長幫助脫貧
另一個印度可以向中國看齊的指標是消除貧困。讓更多人脫貧將是對國家GDP的明確推動。這也將是增加國內商品需求方面的一個重大舉措。
軸心資產管理公司的穆拉爾卡認為,中國所采取的持續的高增長模式已經導致其貧困率從上世紀80年代的85%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0%。他說:“在此過程中,中國設法讓6.8億人脫了貧。我們無疑應該把目標定在今后10年內根除貧困上,而這只能通過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來實現。”
相關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