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聚焦風電產業發展,利用海面風能資源豐富的優勢,打造“綠色能源+海上牧場”互補模式,輸送綠色電能,助力低碳減排。圖為平潭綜合實驗區蘇平片區北部灣海域,風力發電機迎風轉動。
謝貴明攝(人民視覺)
近日,四川省樂山市市民在一大型購物商場選購家電產品。
李華時攝(人民視覺)
近日,國家電網安徽省蕪湖市供電公司、蕪湖市繁昌區總工會舉辦繁昌區2025年電力應急保障供用電服務技能競賽,助力地方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和電力應急保障發展。圖為參賽選手在參加配網不停電作業比賽。
魯君元攝(人民視覺)
全社會用電量接連超萬億千瓦時!最近,國家能源局發布7、8月份的用電量數據。其中,7月份全社會用電量1022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6%;8月份全社會用電量10154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
單月用電量破萬億千瓦時,意味著什么?這背后有什么樣的經濟發展趨勢?
如何理解萬億千瓦時?
——橫向看,萬億千瓦時相當于日本全年的用電量總和;縱向看,這一數據在10年間翻了1倍
用電量,被視作經濟社會運行的“晴雨表”“風向標”。透過這一數據的變化,可以較為直觀地觀察背后的經濟發展勢頭。
今年7月,中國的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0226億千瓦時,這是月度用電量首次突破萬億千瓦時大關,在全球也屬首次。8月,全社會用電量達到10154億千瓦時,再度跨過“萬億”千瓦時門檻。
萬億千瓦時,什么概念?
從橫向看,1萬億千瓦時相當于日本全年的用電量總和,或東盟國家全年的用電量。從縱向看,與2015年7月用電量超5000億千瓦時相比,這一數據10年間翻了1倍。
分產業看,7月份,第一產業用電量170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0.2%。這一增速,較上月提高了15.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用電量593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7%,增速比上月提高1.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用電量208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7%,增速比上月提高1.7個百分點;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2039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8.0%。
觀察這些數據不難發現,第二產業在7月當月的用電量“總盤子”中占比最高。作為工業生產的基礎要素,用電量的穩定增長,意味著工業經濟保持了平穩發展的態勢。
“7月份,第二產業用電量持續增長,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增速領先。”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統計與數智部副主任蔣德斌分析。具體看,7月當月,四大高載能行業用電量同比增長0.5%,增速比上月提高1.2個百分點,繼此前兩月負增長后轉正。此外,多數消費品制造業用電量也在增長。7月份,食品制造業、煙草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了7.3%、5.3%和5.1%。
再看8月份的情況。8月當月,第一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9.7%,較去年同期提高5.1個百分點;其中,畜牧業、漁業用電量增速領先,分別為12.3%和10.9%。第二產業用電量同比增長5%,比上月提高0.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1個百分點。其中,四大高載能行業合計用電量同比增長4.2%,比上月提高了3.7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用電量增速環比略有下降,但仍保持較快增長,增速為7.2%。此外,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達到196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2.4%。
哪些因素推高了用電量?
——持續高溫天氣下,各地電力負荷快速攀升;宏觀經濟保持回暖態勢,各行業產能持續釋放
單月用電量破萬億千瓦時,這背后有哪些因素的作用?
一方面,有持續高溫的天氣推動。今年入夏以來,全國多地出現高溫悶熱天氣,各地電力負荷快速攀升,帶動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快速增長。僅7月4日,全國最大電力負荷就達到14.65億千瓦,較6月底上升約2億千瓦,創歷史新高(2024年為14.51億千瓦),較去年同期增長接近1.5億千瓦。江蘇、安徽、山東、河南、湖北等地電網創歷史新高。其中,江蘇電網負荷首次突破1.5億千瓦,最高負荷較春季平均增長近4000萬千瓦,約90%增量負荷為空調制冷用電。
“根據國家氣候中心數據,7月份全國多地出現多輪高溫,全國平均氣溫創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新高,拉動當月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增長18%。在持續高溫高濕天氣拉動下,全國多地負荷創新高,7月,河南、陜西、山東、四川、安徽、湖北居民生活用電量同比增長均超過30%。”蔣德斌說。
另一方面,在“兩新”“兩重”促消費及“反內卷”穩工業增長等一系列政策拉動下,宏觀經濟保持回暖態勢,各行業產能持續釋放,進一步帶動了全社會用電量增長。
“8月當月,全國制造業用電量同比增長5.5%,為今年各月以來最高。其中,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等原材料行業用電量復蘇勢頭明顯,合計用電量同比增長4.2%,比7月提高3.7個百分點;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用電量體現出極強的發展韌性,合計用電量同比增長9.1%,增速高于同期制造業平均增長水平約4.6個百分點。”蔣德斌說,值得關注的是,高技術及裝備制造業的所有子行業均實現了正增長,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光伏產業制造用電量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顯示出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正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用電量向上攀升。
消費升溫也拉動了用電量增長。今年以來,消費市場延續平穩增長態勢,服務消費促進政策落地顯效,服務消費市場保持較快增長。比如,在今年夏季大火的“蘇超”舉辦地江蘇省,僅7月份,全省健身休閑場所用電量就同比增長了23%。當月,全省餐飲業用電量實現同比增長10.1%,游覽景區、住宿業用電量則同比分別增長10.3%、5.3%。
高用電量靠啥保障?
——用電平穩離不開較強的能源自主保障能力、穩定的運行調節能力和應急支撐能力
從電力消費側看,單月用電量突破萬億千瓦時,彰顯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充沛活力。而這個前所未有的數據,離不開電力供應端的平穩供給。
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說,今年“七下八上”期間,全國經歷了大范圍高溫、暴雨洪澇和臺風等極端自然天氣;同時,我國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對能源保供提出更高要求。迎峰度夏期間,我國電力供應平穩有序,可以說能源保障“頂住了峰、兜住了底”。總體看,我國能源供應保障能力與韌性已經達到較高水平。
用電平穩,靠的是較強的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十四五”以來,我國多措并舉增強能源供應鏈穩定性和安全性,國內能源生產加力提速,實現了消費增量90%以上由國內自主保障。其中,新能源發揮了重要作用,實現了兩個“50%”——新能源發電量增量占全國新增發電量的近50%,推動非化石能源供應總量增長近50%。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最新數據,截至8月底,全國累計發電裝機容量已達36.9億千瓦,同比增長18.0%。其中,風電、光伏裝機總量約達17億千瓦。這意味著我國能源自主供應的“基本盤”更加穩固,“含綠量”也不斷提升。
用電平穩,背后是穩定的運行調節能力。當前,中國已建立起較完備的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和保供穩價機制,能源儲備能力穩步提升,油氣“全國一張網”加快形成,大電網資源配置和調節作用充分發揮。尤其在今年迎峰度夏前,隴東—山東、哈密—重慶等跨省區輸電通道投產,為不少城市送去穩定電力,確保了高峰用電期的用電平穩。
用電平穩,還離不開較強的應急支撐能力。每當用電負荷快速攀升,電網往往會迎來較大挑戰,尤其面對多發頻發的全球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電力系統響應能力更受關注。據王宏志介紹,我國現已布局建設起國家級電力應急支撐體系,建成川渝藏、南方、華北、華東4個區域電力應急基地,著力提升煤炭、油氣應急保障能力,能源電力系統長期保持穩定可靠運行,全國范圍內沒有發生大面積停電事故。
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以“十五五”新型電力系統規劃為引領,堅持電力適度超前的原則,積極引導合理能源消費和綠色能源消費,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用電需要,努力實現從“用上電”到“用好電”的轉變。
(責編:牛鏞、岳弘彬)
(本報記者廖睿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