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俄羅斯”起效了嗎
專欄
雖然在合并克里米亞問題上拒絕讓步,但俄羅斯的立場總體上出現了緩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西方的制裁產生了效果。不過從根本上看,是俄羅斯已經達到了合并克里米亞、教訓烏克蘭的目的,打算收手了。
自今年3月以來,圍繞著烏克蘭危機和俄羅斯合并克里米亞,美國和歐盟陸續推出了多輪針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特別是7月份出臺的新一輪制裁措施,涉及能源、金融、軍工等俄羅斯經濟的核心部門,尤其是禁止對俄羅斯能源行業的產品和技術出口,暫停向俄羅斯輸出信貸以及為經濟發展融資等措施,被認為是打在俄羅斯經濟的七寸上。
俄羅斯立場總體出現緩和
從實際效果看,今年上半年俄羅斯的GDP僅微增1%,可見制裁還是發揮了一定效果。而俄羅斯推出的禁止從美國和歐盟等32國進口農產品等反制裁措施,也意味著俄羅斯需要在進出口上尋找替代國家,而這需要時間,因此短期內可能出現市場供應緊缺、物價上升等情況,甚至導致通貨膨脹。另外,制裁直接影響了西方或其他國家在俄投資的信心,許多外資企業紛紛撤離。據俄羅斯央行統計,2013年有610億美元的外資撤出俄羅斯本土,而僅僅今年上半年凈資本流出就升至746億美元,今年全年將接近1000億美元。
但盡管如此,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的立場并沒有明顯的松動。8月1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視察克里米亞時表示,克里米亞是俄領土,發展這一地區是俄羅斯的義務。從現在到2020年,俄將撥款7000多億盧布(約合200多億美元)發展克里米亞,目標是保證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迅速發展,實現經濟自給自足,具體措施包括推動克里米亞與俄南部地區的一體化,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消除運輸限制等。這顯示,俄羅斯合并克里米亞的立場在任何條件下都不會改變。
而在烏克蘭問題上,近幾日烏克蘭東部戰事激烈,烏政府軍基本已將反政府武裝包圍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這兩大城市,反政府武裝處境危急。普京14日在克里米亞談到烏克蘭危機時說,俄密切關注那里發生的情況,將盡己所能,盡快停止這場沖突,讓烏克蘭不再流血。這暗示俄羅斯可能不會再大規模援助烏克蘭反政府武裝;對西方,普京講話中的論調也低于外界預期,他沒有像先前那樣發出嚴厲抨擊西方國家的言論,只是說俄羅斯必須維護自身利益,但這并不意味著需要徹底與外部世界對立。這表現出了和解的姿態。
烏克蘭應是“橋梁”而非“前哨”
這樣看來,雖然在合并克里米亞問題上拒絕讓步,但俄羅斯的立場總體上出現了緩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西方的制裁產生了效果。
不過從根本上看,是俄羅斯已經達到了合并克里米亞、教訓烏克蘭的目的,打算收手了。克里米亞并入俄羅斯可以一勞永逸地解決黑海艦隊的駐地問題,不需要再支付每年1億美元的費用和進行年復一年的談判,俄羅斯是志在必得;而在烏克蘭東部資助反政府武裝,俄羅斯的目的并不是要肢解烏克蘭。這是因為克里米亞是在60年前才被劃歸烏克蘭的,而頓涅茨克等地幾百年來就是烏克蘭的領土,如果俄羅斯要合并這些地方,將坐實侵略者的名聲,在世界上激起的反響將超乎想象。因此俄羅斯的主要目的是在烏克蘭東部制造不穩定局面,轉移人們對克里米亞獨立的注意力,同時顯示俄羅斯的影響力,警示親西方的烏克蘭新政府,避免其走得太遠。
在糖果大亨波羅申科當選烏克蘭總統后,烏克蘭已經降低了反俄的調門。而經此一役,烏克蘭的反俄情緒雖然高漲,但在地緣政治上的尷尬局面并沒有得到緩解。雖然有心倒向西方,卻不得不和東邊的強鄰虛與委蛇,這種延續了幾百年的左右為難的局面,未來還將會是烏克蘭外交的常態。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說得很明白:如果烏克蘭要繼續存在并蓬勃發展,就絕對不能成為一方與另一方對抗的前哨,而應該充當雙方之間的橋梁。
□趙靈敏(專欄作家)


- 俄烏達成一致 同意繼續對俄車隊安檢
- 澳外長出訪歐美期間電話被黑客攻擊
- 走訪平壤各大工程項目 感受朝鮮中心城市建設決心
- 烏克蘭民間武裝擊落一架政府軍戰斗機 飛行員逃生
- 美國150名示威者無視宵禁 警方發煙霧彈


- 俄烏達成一致 同意繼續對俄車隊安檢
- 澳外長出訪歐美期間電話被黑客攻擊
- 走訪平壤各大工程項目 感受朝鮮中心城市建設決心
- 烏克蘭民間武裝擊落一架政府軍戰斗機 飛行員逃生
- 美國150名示威者無視宵禁 警方發煙霧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