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烘焙店、飲品店推出“剩菜盲盒”吸引消費者。圖為北京一家有“剩菜盲盒”銷售的烘焙店。
張樂為攝
食品也能做成盲盒?近來,“剩菜盲盒”的興起吸引不少消費者的關注。
“我是在社交平臺刷到‘剩菜盲盒’的,覺得省錢就嘗試了。”家住江蘇南京的鄔卓益說,她第一次購買的是一家烘焙店的“剩菜盲盒”,收到后發現面包是當天制作的,新鮮度和味道都很好,價格比到店里單點便宜近一半。由于首次體驗不錯,后來她經常下單各類“剩菜盲盒”。
“剩菜盲盒”不是用吃剩的菜制作,而是指經營者采用盲盒的銷售形式,將臨近過期或當天未售出的食品包裝后打折出售,涵蓋烘焙、快餐、輕食等多種品類。
價格低是不少消費者選擇“剩菜盲盒”的主要原因。大學生田鑫上周末剛在一家壽司店購買一份“剩菜盲盒”。她說,當時拆開的盲盒內放了一份壽司和一份章魚小丸子,雖然沒能吃到最喜歡的種類,但以平常一半的價位買到這樣的商品她感到挺滿意。
在北京國貿商場的一家咖啡店,付女士購買了一個“剩菜盲盒”。她拿到手的是一個叫作“抹茶青青椰”的飲品,這杯飲品如果正常購買的話,價格為18元,但付女士只花了7.9元,“如果別人送給我這樣一杯飲品的話,我壓根不會想到這是低價買到的‘剩菜盲盒’,因為它和我平時在店內以正常價格下單的飲品沒什么兩樣。”
據了解,目前市面上活躍著多家經營“剩菜盲盒”的平臺,這些平臺各具特色,如惜食魔法袋與連鎖面包房合作,專注烘焙類盲盒;米粒盲盒覆蓋餐飲全品類,折扣力度大;趣小袋推出寫字樓午餐場景。
哪些商家會制作“剩菜盲盒”?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在北京一家“多樂之日”面包店,各種面包蛋糕整齊有序地擺放著,其中就有“剩菜盲盒”。店員說,推出這類商品有一段時間了,會有消費者專程來購買。每一份“剩菜盲盒”都是隨機搭配的,通常包含兩到三種不同大小及不同種類的面包,讓顧客可以花平時一個面包的價錢體驗到更多種類面包的味道。部分面包不是當天制作出來的,但都在保質期內。
一家飲品店的負責人說,店內的飲品都是現制的,但有些消費者下單后取消或更換品類,剛制作出來的飲品倒掉很可惜,這時就會以“剩菜盲盒”的形式推出,以較低的價格盡快賣掉。此外,為了讓品牌觸達更多消費者,商家也會每天主動制作一些盲盒類商品,以達到引流的目的。
“剩菜盲盒”的低價吸引年輕消費者,但不少人也對其新鮮度有擔憂。田鑫說,她會優先選擇評分高的商家,在品類上更傾向面包烘焙類,對生冷熟食會謹慎。從相關APP的用戶反饋來看,烘焙類盲盒新鮮度相對穩定。
對于消費者的顧慮,開展“剩菜盲盒”業務的商家也在主動采取應對措施。北京“大力喜壽司店”的店員說,店內“剩菜盲盒”放置的都是當天制作的食物,并且在售賣“剩菜盲盒”時會提醒消費者6小時內吃完盲盒中的食物,以確保新鮮健康。
北京工商大學新商經研究院院長周清杰認為,從食品產業鏈的角度來講,“剩菜盲盒”這種探索是值得鼓勵的,為解決食物浪費提供了新思路,也滿足了部分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需求。不過,食品安全是餐飲行業的生命線,絕不能因為打折、優惠或者說是盲盒就放松質量把控。從平臺到商家,都應當不斷完善質量控制體系。對于消費者來說,建議多了解一些食品營養安全的知識,避免購買來路不明或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食品,在享受低價格、滿足好奇心的同時,確保食品安全。
說到底,“剩菜盲盒”要走得遠,不能只靠低價吸引眼球。只有讓消費者吃得好、吃得放心,才能真正實現環保價值,成為餐飲行業可持續的有益嘗試。
(責編:牛鏞、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