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邊疆地區一個都不能少。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治國理政戰略全局,提出“治國必治邊”“興邊富民、穩邊固邊”等一系列重要論斷、重大舉措。綿延的邊境線上,一個個口岸小城演繹著溝通內外、興邊富民的生動發展故事,也在破解難題堵點中尋找獨特的發展之路。近日,經濟日報記者走進黑龍江黑河、吉林琿春、內蒙古滿洲里、云南河口、新疆霍爾果斯、廣西憑祥等多個口岸城市展開調查采訪,解碼小城發展。
黑龍江省黑河市,一座鑲嵌在祖國北疆的百年口岸,創新邊民互市貿易新模式,努力讓邊民留得下、守得住、富得了。
邊境興,邊民富,邊防固。我國幅員遼闊、邊境線長,周邊是實現發展繁榮的重要基礎。
黑龍江省黑河市,因邊而生,因邊而興,是一座百年口岸城市。隨著我國向北開放步伐加快,黑河的樞紐地位愈加重要。
然而,這座鑲嵌在祖國北疆的明珠城市,近年來人口卻呈現外流趨勢。數據顯示,2020年黑河市人口為128.6萬人,而2010年這一數字為167.4萬人。10年間,黑河人口減少近40萬人。
不止黑河,國內多個邊境城市面臨共同的問題:一方面是人口外流、產業待興;另一方面要興邊富民、穩邊固邊。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經。對于既不靠山也不靠海的邊境小城來講,如何真正讓邊民留得下、守得住、富得了?
近水樓臺先得月
黑河距離俄羅斯有多近?
“在江里扎一個猛子,游兩下就出國了?!?/p>
盛夏時節,黑龍江水面波光粼粼,輪船在“中俄雙子城”間的江面上往來不息。站在黑河市江邊遠眺,對面俄羅斯布拉戈維申斯克市的建筑輪廓清晰可見。
55歲的邊民陳江,每月約有20天往返于黑河市和布拉戈維申斯克市之間。作為職業“跑腿人”,陳江有固定的合作伙伴,每次都“按需帶貨”,把黑河這邊的機械設備、電器、輕工業品以人工方式運送到對岸城市,然后捎回一些俄羅斯的餅干、列巴、酒等商品。
除了每年有3500元的邊民補助,陳江每月還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主要來自于帶貨跑腿。
記者在黑河旅檢口岸一樓大廳看到,等待乘船的旅客絡繹不絕。據了解,黑河市目前有數百個和陳江一樣的“職業帶貨人”。而前些年,從事這項職業的人數達數千人。
穩邊固邊,首先要興邊富邊。
人口流向,彰顯經濟發展活力和韌性。對于更多中小城市而言,防止人口持續外流,說到底要靠練好“內功”,最核心的是提高居民收入。
提高邊民收入,不能單純依靠補助。零散的“帶貨”收入,也不具有可持續性。近年來,黑河市發揮國家支持邊境地區發展的政策優勢,發展邊民互市貿易。
邊民互市貿易,是指邊境地區邊民在邊境線20公里以內、經政府批準的開放點或指定的集市上,在不超過規定的金額或者數量范圍內進行的商品交換活動。其中,單人單日不超過8000元的,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稅。
在黑河,每天都有大量俄羅斯人購物、就餐,做推拿和針灸,還有不少人專門來看牙醫。在黑河早市夜市,到處都是“說東北話的俄羅斯人”和“說俄羅斯話的東北人”。對于黑河商販來說,不會說外語都不好意思在市場擺攤。
相比其他邊境城市,黑河邊民互市貿易有什么獨到之處?
中國(黑龍江)自由貿易試驗區黑河片區對外貿易與合作中心主任鐘桓宇介紹,當前黑河互市貿易主要采取“落地加工+區內交易”的雙軌模式。
落地加工,是指由中方邊民或邊民合作社通過互市貿易進口原材料,然后銷售給國內加工企業進行深加工,享受每人每日8000元免稅額度,主要涉及糧食、中藥材等可加工商品;區內交易,是指俄羅斯自然人、中方邊民及邊民合作社進口預包裝食品、日化等商品,在政府批準的互市貿易區內進行商品交易。
“雙軌模式既保障了邊民互市貿易的傳統功能,又通過加工增值延伸了產業鏈條,體現了便民惠民與產業帶動的雙重政策導向,同時確保所有交易活動在指定區域和監管框架內規范運行。”鐘桓宇說。
黑河眾安合作社是一家專業從事邊民互市貿易的組織,目前吸引了199名邊民入社,業務主要是對俄進口大豆、預包裝食品等。
“過去邊民參與互市都是單打獨斗,面臨‘小散弱’難題,如今黑河成立了專業合作社,讓邊民抱團發展?!北姲埠献魃缈偨浝韺殠r告訴記者。
企業是產業運行的主體。要想讓互市貿易真正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就要讓更多優質企業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得好。
黑龍江豐德恒泰糧油有限公司是黑河首家互市貿易落地加工企業,主要從事糧食精深加工業務,目前擁有高低溫2條生產線,可年加工大豆30萬噸。該企業2024年所使用的原料大豆就來自于眾安合作社,通過互市貿易從俄羅斯采購。
企業為何愿意扎根北疆邊陲?
“互市貿易的稅收優惠政策,每年能為企業節省600萬元成本?!焙邶埥S德恒泰糧油有限公司生產廠長薛洪亮告訴記者。
所謂的稅收優惠政策,是指參貿邊民在落地加工商品流向市場時,向落地加工企業開具3%增值稅專用發票,加工企業可以依法定扣除稅率(9%)計算進項額進行抵扣,從而減少落地加工企業的稅收費用,也就是“交三抵九”政策。
目前,在黑河互市貿易加工產業園,有多家合作社從事互市貿易,依托稅收優惠等政策優勢,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加工企業。
數據顯示,自2020年互市貿易落地加工政策實施以來,黑河實現貿易額1.46億元,參貿邊民1.95萬人次,貿易種類除落地加工產品大豆外,豆油、固體飲料、威化餅干、糖果等預包裝食品也加入了互市貿易范疇。
搭牢臺子好唱戲
黑龍江水流湍急,千百年奔流不息,橫亙在黑龍江上的索道塔架巍然聳立。
目前,全球首條跨境跨江索道——中俄跨境索道主體建筑已初具雛形。這條始建于2019年7月、計劃于今年年底試運行的“空中走廊”,將成為中俄經貿往來的新紐帶。
受地理位置和季節性因素影響,跨境物流存在成本較高、運輸時效性不穩定等問題,制約著互市貿易的發展壯大。
“20年前跑邊貿,夏天等渡船、冬天盼冰封,一年能做生意的日子掰著手指都數得過來?!痹诤诤铀\口岸,從事中俄邊貿20多年的老邊民馬占民對記者說。
這位見證了黑河邊貿發展的“老外貿”,指著不遠處正在加緊建設的中俄跨境索道項目說,等“空中走廊”正式開通,去對岸做買賣會更方便。
這條全長約976米的跨境索道,有望創造7分鐘跨國的“黑河速度”。黑河市口岸辦服務中心主任姚奎用一組數據描繪未來圖景:“單個轎廂可容納110名乘客,單向年運輸能力可達260萬人次,公交化的人員通關將有效提升中俄跨境通行效率及體驗。”
驅車向南約10公里,黑河市通往布拉戈維申斯克市的黑河—布拉戈維申斯克黑龍江大橋映入眼簾。這座橫跨黑龍江的大橋,讓“中俄雙子城”實現了直接互聯互通和四季通關,滿載貨物的中俄貨車在橋上不時呼嘯而過。
橋連兩岸,一通百通。跨江大橋的建成,使兩岸往來不再有“冰凍期”。
“黑龍江大橋是中俄首座跨界江公路大橋,該大橋與黑河公路口岸共同構成跨境交通樞紐,可實現全年365天通關,設計年過客能力285萬人次、過貨能力620萬噸?!焙诤涌诎掇k公路科科長郝連科介紹。
站在黑龍江大橋觀光塔上,只見橋上往來貨車川流不息。目前,黑河公路口岸平均每天進出境貨車約260輛,最高峰達317輛。
從1987年水運口岸開通,到2022年公路口岸運行,再到跨境索道即將開通……多年來,黑河市構建“水陸空索”立體化跨境通道,實現了從“望江興嘆”到“立體通關”“四季通關”的蛻變,為邊民互市貿易注入強勁動能。這些變化,也反映了中俄經貿合作正在向更高水平、更廣領域邁進。
2025年1月至6月,黑河市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完成222.8億元,位列黑龍江省第三位。這條不斷延伸的開放之路充分證明:口岸興衰,首在通道。
黑龍江大橋往西約6公里處,記者看到,一輛滿載俄羅斯大豆的貨車正緩緩駛入黑龍江豐德恒泰糧油有限公司廠區。薛洪亮指著這一車大豆說,這些非轉基因大豆蛋白質含量高,可加工成食品粕、食用油等產品。
近年來,黑河市推進產業園區建設,招引加工企業投資落地,為互市貿易產業集群發展注入動能。
占地6.2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與冷鏈倉庫鱗次櫛比的黑河邊民互市貿易產業園,便是黑河延伸邊民互市貿易產業鏈的關鍵一筆。“這里就像磁鐵,吸引企業‘拎包入住’?!辩娀赣钫f。
黑河國源生物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勇告訴記者:“公司租用產業園的廠房后,運營成本顯著降低?!惫旧a車間內,來自俄羅斯的大豆正被加工成腐竹、豆皮、豆雞翅等各類豆制品,隨后一路向南,成為千家萬戶餐桌上的一道道美味珍饈。
“公司年加工俄羅斯大豆10萬噸,其中一部分購自邊民互市貿易專業合作社,每噸大豆采購成本可節約二三百元,這讓我們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蓖跤抡f。
黑河公路口岸互市貿易交易點,“數字邊貿”的圖景正徐徐展開。
6月6日,黑龍江省邊民互市貿易綜合服務平臺在該交易點完成邊民自主參貿全流程數字化服務測試。系統正式上線后,有望成功貫通貿易申報、海關查驗、物流運輸、落地加工等全鏈條環節。
“為有效提升邊民參貿能力,黑龍江省邊民互市貿易綜合服務平臺技術骨干下沉一線,面向邊民開展專項培訓,幫助邊民快速掌握平臺申報、數據錄入等核心功能。”鐘桓宇說。
摸著石頭去過河
備邊足戍,國之重事。
沿邊地區,從來都是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
邊民互市貿易,不僅是促進邊民增收的渠道,也是實現興邊富民、穩邊固邊的特殊舉措。要想把好事辦好,需要強化政策支撐、做好要素保障、打通流程障礙,進而打造沿邊開放新高地。
2024年11月,商務部印發的《關于促進外貿穩定增長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確提出“積極發展邊境貿易,推進邊民互市貿易進口商品落地加工”,助力邊境地區利用勞動力、自然資源,帶動產業落地、邊民增收。
“從政策層面看,當前互市貿易仍缺乏系統的政策舉措,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睂殠r說。
據了解,現行互市貿易政策執行的仍是1996年的《邊民互市貿易管理辦法》,由于互市貿易涉及多個部門,相關規定分散在多個部門文件中,缺乏有效銜接,在實操層面帶來一些困難,影響了貿易推進進度。
“在參與端,政策對部分人群有嚴格限制,比如在當地低保人員、應屆畢業生、公職人員均不能參與,目前參貿者主要是老齡化群體。”眾安合作社經理趙娜娜告訴記者。
放眼全國,在運作方式上,不少地方邊民合作社按照農業合作社管理模式,缺乏單獨的管理體系,邊民入社和退社都需要合作社所有成員的同意,而由于不少合作社成員年齡較大,刷臉認證等程序操作不便,從而影響了合作社日常運行效率。
據了解,部分地區由于目前互市貿易商品種類有限以及原材料供應量不足,落地加工企業難以進行擴大再生產,一定程度上造成招商引資困難,無法吸引更多落地加工企業入駐。
要想做大做強互市貿易,還需進一步延伸產業鏈。
之前,由于缺乏完善的加工轉化體系,大量優質進口商品僅以初級產品形式流通,附加值難以提升。為解決相關問題,黑河邊民互市貿易落地加工產業園項目啟動,此舉將有利于聚集相關要素資源,實現規?;a業化發展。通過產業集聚效應,吸引更多外來投資,進一步促進區域經濟增長,拉動邊民就業,促進邊民增收致富。
專家認為,為了讓互市貿易真正造福邊民,還應大力發展互市貿易流通加工服務產業,引進先進加工設備和技術,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吸引國內外企業入駐互市貿易交易中心。
作為一種特殊的貿易形式,邊民互市貿易亟待提升交易效率,利用大數據實現商品溯源、交易數據實時監控,提升數字化監管水平,強化邊民合作社和行業協會的作用,嚴防走私和偷逃稅款等非法交易行為出現。(經濟日報記者 郭存舉 雷雨田 蘇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