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國國民經濟頂住壓力持續發展,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全年國內生產總值1210207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3.0%。
步入2023年,伴隨著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中國經濟有望繼續回穩向好,并將繼續扮演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世界銀行1月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1.7%,而對2023年中國增長的預測則為4.5%,預計增速將領跑全球。
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變,長周期穩中求進、穩中向好、穩中向遠、穩中向強的要素依然穩固,通過積極的存量和增量財政政策疊加通向發力,將形成一個獨立的上行軌跡。當前,我們需要持續關注經濟運行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問題,采取積極措施有力提振市場信心,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實現常態化經濟增長均衡,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直面經濟運行挑戰,全力提振經濟發展信心
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存在三方面隱憂: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處于疫情及外部沖擊下的恢復階段,國內環境整體向好,但信心不足,主要表現在居民信心不足導致消費需求不足、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擔憂,傾向于增加儲蓄,減少消費和投資。房企拿地、投資、新開工等多項數據呈現下滑趨勢,制造業企業信心不足影響企業投資意愿,房地產企業面臨更大的信心問題;二是從外部風險來看,地緣政治形勢依然嚴峻,產業鏈外移現象將增多。俄烏沖突面臨收官,現行地緣政治格局可能發生劇變,全球安全格局和大國博弈關系或面臨深刻調整。全球貨幣政策大幅收緊加劇全球經濟衰退可能,歐洲陷入衰退的可能性較高,美國經濟也有較大可能硬著陸。
根據IMF最新預測,全球GDP當中大概有30%的體量將會在今明兩年進入技術性衰退,對我國的經濟穩步增長將產生較大的負向沖擊。同時,全球經濟衰退或將對中國出口、來華直接投資產生較大影響,對人民幣匯率將造成貶值壓力。
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針對當前經濟的關鍵問題,對全年經濟政策聚焦于“提振信心”。會議明確指出“要堅定做好經濟工作的信心”、“大力提振市場信心”、“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這集中體現了黨和政府對提振信心前所未有的決心和毫不動搖的態度,以實現“全年經濟的整體好轉”,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辯證看待中國經濟面臨的“五個回升”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步入2023年,中國穩步有序地調整優化抗擊疫情政策,全國全面恢復社會秩序和經濟常態已指日可待。目前,國際機構普遍認為中國經濟將自2022年底恢復上行趨勢,許多國際機構也紛紛上調了對中國經濟2023年的增長預期。
2023年中國經濟將強勢復蘇,主要表現為“五方面回升”,但我們也需要辯證看待中國經濟面臨的“五個回升”。一是經濟增速大幅度上升。預計中國GDP增速將從2022年的3.0%加速恢復至2023年的5%-6%之間。如果各方面工作效果好,不排除增速在6%以上的可能性;二是線下消費強勁反彈。如果恢復到2019年的水平,僅餐飲和旅游這兩個行業營業額達到11萬億元或者12萬億元,不僅對GDP的拉動將達到1個百分點以上,更重要的是能夠恢復人民群眾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三是制造業回升。中國奠定的制造業基礎非常牢固,具有很強的韌性,配套能力強,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完整,產品競爭力在全球具有極大的優勢,持續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地位。但是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存在威脅,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新材料等瓶頸仍然突出;四是房地產市場回升。近期國家對穩樓市“三箭齊發”,形成了信貸、債券、股權三大融資政策支持體系,但短期居民購房信心和能力還未明顯恢復,房企還將面對房地產市場低迷的時間考驗;五是投資者信心回升。資本市場在資源配置、風險緩釋、政策傳導、預期管理等方面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功能,從總體上看中國經濟回升前景、超大規模市場紅利、強大制造業能力和資產估值前景,對全球投資者仍具有難以動搖的吸引力,中國仍是資本流入最多的投資熱土,將進一步堅定全球投資者參與中國市場的信心。
實施更加積極財政政策,實現常態化經濟增長均衡
要實現2023年中國經濟全面整體好轉和更高的經濟增長目標,讓經濟運行回歸到長期基本面上,僅靠原有的經濟自身動能和常態化的財政政策支持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幫助居民和企業信心回升,主動增加全社會的需求和供給,才能實現經濟自身動能的修復和常態化經濟增長均衡。
當前,中國宏觀政策正處于發力窗口期,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僅有助于在短期內幫助經濟快速回到上升通道,而且在中長期內將極大地促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其路徑主要有:一是通過發行特別國債。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仍然有較大的政府舉債空間,發行特別國債的融資成本低、償付壓力相對較小,發行特別國債帶來的通脹風險相對可控;二是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中國要繼續保持高質量發展,需要實現“再工業化”,作為科技創新“總開關”的基礎研究投入尤為關鍵,特別國債資金可以大規模投資于基礎研究,為中國式現代化打下堅實的科技基礎;三是圍繞節點行業和節點領域投資。為平抑經濟下行壓力,使經濟增速維持在潛在產出以上,提高有效投資以促進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尤為關鍵,核心是5G/6G等新基建以及碳中和的投資;四是對中小微企業實施補助。據調研,減稅減租是全國4800萬戶中小微企業最核心的訴求。因此,直接以國家財政補貼支持中小企業是保市場主體、夯實民生底線、穩住經濟基本盤的重要舉措,可以幫助相當一部分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提振市場信心,提高抗風險的能力。
作者:上海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全球化智庫(CCG)特邀研究員 陳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