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鐘聲剛敲響,各地即收到了“萬億”專項債大禮包,且以向施工條件相對較好的南方城市更多傾斜,以保證在建重大基建和民生項目工程順利實施。這也是近年來發行最早的地方債,較2019年更是提前了20多天。
基建提速作為逆周期調控的重要抓手之一,助力地方債發行節奏與規模的進一步攀升,不只是時間上發行更早,規模上也有望更大。
業內統計,提前下達的2020年部分新增專項債務限額較上年增加1900億元,專項債目前已經公布在1月份發行2293億,1月份的發行專項債或達到4100億,更多的將留到2月份及以后待發。此外從目前短短數個交易日發行來看,今年仍有望和去年一樣,1月份發行規模就較大,并處于全年發行的中高位。由此業內也預估新增專項債的額度在3萬億左右,比去年增加39.5%。
同樣是逆周期調節,與2008年相比,現在的專項債更多是根據項目需求投資,這樣可避免大水漫灌后的通脹嚴重,確保資金沒有在第一時間涌向資本市場,而是直接支持了實體經濟。
當然有很多聲音提到是否國家已將經濟動能寄托于這一地方政府主導的負債類融資工具身上,客觀來說,并非所有的經濟問題都可以由專項債解決,但從募集資金用途方面,2019年全年地方債募集資金用途仍集中在土儲和棚改,2020年一季度地方債已經公布的募集資金用途計劃中,資金用途較為均衡,包括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建設、生態環保、水務水利、社會事業和收費公路等民生項目上。
那為什么專項債投向前后如此不一致呢?這其中安排中央有著自己的大智慧。2019年前10月,土儲和棚改兩大類專項債券發行規模合計占比達33%。但土儲、棚改債的資金投向主要用于支付增加土地儲備的費用,對基建投資與實體經濟并沒有形成直接的提振,使2019年基建投資增速反彈乏力。
而2020年非標準化的各類項目收益專項債券將優先發力,將切實提振基建投資的增長。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2020年我國經濟“穩”字當頭,無論是開年已經接連落地的“穩經濟”政策,還是近期密集召開的各部委年度工作會議,均釋放出“穩”的強烈信號,多措并舉全力確保我國經濟開局“穩”。近年來,政策節奏傾向于向年初前移,近期降準、專項債等政策的推進,顯示了貨幣和財政政策的逆周期調節的逐漸落地。
近兩年實施大規模減稅降費一方面降低了企業負擔,但另一方面減少了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收入,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用于基建和民生保障類的項目越來越依賴發債籌資,而專項債就是針對用資項目保障重大項目或在建項目順利完成通過進行的社會融資。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專項債的好處是政府以其地方財政收入或項目營收作為還款保障,主要體現的是政府信用,通過銀行或金融機構承銷,融資成本很低,30年期專項債年化利率不到4%。然而對于地方政府來講,低成本債券有個發行與募集的周期,但項目建設推進有時需要短平快的資金來源,因此重大項目建設資金來源肯定是結構化和多元化,通過其他渠道建設配套一些高成本資金,成為多數金融機構競相進入的領域。地方政府通過地方金融交易所發行的定融產品一般為項目提供短期的流動性,其收益相對較高。年初這一波地方專項債的加速發行,給私募類的金融機構吃了“定心丸”,從而有利于吸引社會資金和銀行信貸資金參與基建投資,作好補短板工作。
(作者系中國通廣首席經濟學家)
(何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