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2017未來城市峰會在京舉行。多位來自城市規劃、交通、地產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城市未來發展趨勢,聚焦生態宜居與城市生命力。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別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過程。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工業化思維指導下城市建設和城市運營的諸多弊病暴露無遺,人們對“宜居城市”的呼聲越來越高。在新時代的新城鎮格局下,城市宜居方案發生了新變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國務院參事、住建部原副部長仇保興認為GDP、幸福指數和可持續性共同構成了“城市發展鐵三角”,前兩個是結果導向,后一個是標準導向,規劃建設生態宜居城市要平衡好三者之間的關系。他強調,成功的小城市和新城鎮必須產生足夠的反磁力,“新城鎮不在于大,而在于富有特色,與主城互補,展示稀缺性等,新城鎮需要在環境更美、公共服務更優、生活更適宜這些方面下功夫。”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首席經濟學家李鐵為建設生態宜居城市提出了三點建議:首先要增加包容,要細致耐心的服務;其次,要轉變執政理念,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最后,要適應城市的物質生態和社會生態,體現出真正的生態宜居城市理念。
清華大學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認為,“生態”追求的是一種自然生態與人生生態之間的共生關系;“宜居”是對人需求的認識,是對人最本性訴求的回應;“生命力”也就是城市活力,來自于城市新移民,城市要讓新移民看到改變人生、改變家庭命運的機會才能有活力。他還提到,發展生態城市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第一,算大賬、求貢獻,比如界定人工環境占地球表面的多少,該把多少留給自然生態;第二,算小賬,求協同,即通過人工手段把原有地球生態里各種被阻斷和弱化的循環延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