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上旬的二十國集團(G20)漢堡峰會上,各方領導人一致支持全球化,承諾市場開放,促進跨國投資。不過,東道主德國在反對保護主義問題上的鮮明立場和巨大努力,卻因上周通過的限制外資新規自相矛盾而“失分”不少。
當地時間12日,德國政府通過由聯邦經濟部擬定的新法規。該法規旨在制約外國投資者收購所謂的“關鍵性基礎設施”。根據新規,如果并購涉及所謂的“關鍵性基礎設施”,即被認為是“對公共秩序和安全的威脅”,德國政府就可以阻止并購。該規定通過后遭到德國政商界多位人士批評。
就在剛剛結束的G20漢堡峰會上,德國還在積極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短短幾天內就出現反轉,實在是一件極具諷刺意味的事情。有分析指出,禁止外資收購并不能挽救德國企業,“德國此舉無異于向貿易保護主義日盛的世界發出了‘災難性的信號’”。
德國這一舉動表明,反對保護主義仍是當前世界經濟面臨的巨大挑戰。德國尚且如此,對保護主義立場曖昧的美國就更不用說了。
也是在12日,美國正式向韓國提出重新商討和修改美韓自由貿易協定的要求。美國的理由是,自協定生效以來,美國對韓國貨物貿易逆差從132億美元增加到了276億美元,美國吃虧了。分析認為,美韓自由貿易協定使韓美貿易量增加了12%,發揮了一定作用。但是,所謂“美國吃虧”的理由并不成立——雖然美國在貨物貿易方面出現赤字,但在服務貿易方面卻賺得盆滿缽滿,韓國還對美國開展了大量投資。韓國輿論開始抱怨,認為在韓國因“薩德”問題遭受經濟損失的時候,美國竟然開始對韓“經濟施壓”。這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值得韓方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