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基亞自己并未透露準備工作的太多內容,只是說有600多人的科技部門正在著手設計新的消費產品,包括手機,還有數(shù)字視頻和健康產品。
中國日報網8月10日電(信蓮)據(jù)路透社8月10日報道,諾基亞先前出售手機事業(yè)而退出移動電話及消費性科技產品市場,如今該公司準備重操舊業(yè),正在招聘軟件專家、測試新產品、并尋找銷售合作伙伴。
曾為手機行業(yè)霸主的諾基亞,在智能手機崛大潮中亂了方寸,被蘋果(AAPL.O)及三星(005930.KS)所超越。該公司于2013年底時將手機事業(yè)賣給微軟(MSFT.O),自此之后一直專注于制造電信網絡設備。
眼下諾基亞首席執(zhí)行官蘇立(Rajeev Suri)正打算東山再起。雖然他得等到與微軟簽署的競業(yè)禁止協(xié)議于2016年底到期前,才能夠考慮重新進入手機市場,但相關的準備工作已經在進行之中。
該公司已經試水消費產品市場,1月在中國推出Android系統(tǒng)平板電腦N1,而幾天之前則是發(fā)表一款“虛擬實境相機”,成為“諾基亞重生”的先聲。
諾基亞也推出一款名為Z Launcher的Android應用軟件,該軟件可以組織智能手機上面的內容。
在此同時,諾基亞的技術部門也開始在領英(LinkedIn)網頁上貼出數(shù)十個在加州招聘崗位的廣告,當中有許多是產品開發(fā)的職缺,包括那些諾基亞移動設備將會使用的Android操作系統(tǒng)工程師。
根據(jù)一份5月份的聲明,諾基亞計劃在該部門裁員約70人,但該公司的一名消息人士告訴路透,實際裁員人數(shù)減少一半。
專利是手上王牌
諾基亞自己并未透露準備工作的太多內容,只是說有600多人的科技部門正在著手設計新的消費產品,包括手機,還有數(shù)字視頻和健康產品。
但在潮流變化快、競爭激烈的手機界,諾基亞要想奪回以往的地位并非易事,在電子產品方面拼出一席之地也不容易。目前,蘋果(AAPL.O)囊括了手機產業(yè)近90%的利潤。
諾基亞手上的一張王牌是手機產業(yè)最大的一個知識產權庫之一,包括出售手機業(yè)務后保留的專利。諾基亞不想浪費過去20年來通過數(shù)百億歐元投資累積起來的這些資源。
此外,該公司4月宣布以156億歐元(170億美元)收購阿爾卡特-朗訊,當交易完成時,將可以通過貝爾實驗室注入大量人才。該實驗室的科學院已經獲得八項諾貝爾獎。
諾基亞稱不會重復以往的錯誤,包括錯失科技潮流、為高成本所累,以及對消費者品味變化反應遲緩。
未來對沖此類風險,諾基亞正通過“品牌授權”協(xié)議的方式尋求合作伙伴。通過這種方式,諾基亞負責設計新手機,并允許使用諾基亞品牌,同時收取特許費,允許其它公司大規(guī)模生產,和進行相關的市場與銷售活動。
這與其全盛時期的手機業(yè)務形成鮮明對比,當時諾基亞生產的手機比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都要多,雇員達到數(shù)萬名。
蘇立上個月表示,諾基亞計劃再度進軍手機業(yè)務,但只會以授權協(xié)議方式進行。他還表示,諾基亞將不會回歸“傳統(tǒng)”模式。這位去年5月上任的執(zhí)行長已經讓諾基亞完成瘦身并提升盈利。幾周前,他出售了諾基亞的地圖業(yè)務。
這種授權許可業(yè)務的利潤不及自身制造并銷售的模式,但風險也更低。這可以給諾基亞帶來數(shù)量可觀的營收,卻不需要太多的投資。目前諾基亞的收入主要依賴于電信網絡設備。
新對手
品牌授權模式已不新鮮。10多年前,像飛利浦、阿爾卡特等歐洲企業(yè)在面臨亞洲對手強有力進攻的不利局面下,都曾經使用過這種方式。
即使飛利浦和阿爾卡特在品牌出租上小有斬獲,但鑒于中國小米和印度Micromax等新進者加入,諾基亞恐怕也難以復制其成功經驗。
在代工制造及軟件、零組件和觸控屏幕等功能標準化下,企業(yè)比以往更容易將每件事物外包出去,以生產相似的手機。
“未來幾年這種競爭壓力只會有增無減,”CCS Insight手機分析師Ben Wood表示。“進入手機市場的門檻比以前更低,而且?guī)缀醮蠹叶寄苓M軍智能手機市場。”
諾基亞品牌的優(yōu)勢也有待討論,而品牌優(yōu)勢是這類授權協(xié)議成功與否的關鍵。
該公司表示,其品牌有40億人認識。但根據(jù)市場研究機構Interbrand,在2009年止的10年持續(xù)榮登前五大品牌之一后,自此一蹶不振,如今看來將從100大除名。
“一旦在消費性業(yè)務從缺,品牌很快就會被人遺忘,”前諾基亞執(zhí)行長Anssi Vanjoki表示。他目前是芬蘭Lappeenranta科技大學的教授。
“如果產品與市面上已出售的類似,那么品牌的幫助不會太大。但如果產品新穎且有趣,或許品牌能助一臂之力。”
(編輯:涂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