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碩
中國日報網評論員黃碩
昨天十一黃金周正式結束,中國旅游研究院報告顯示,國慶“黃金周”期間有4.8億人次出行,比去年增加13%。旅游市場的熱點日漸分化,黃金周全國景區門票收入呈同比下降趨勢。(2014年10月8日《京華時報》)
10月1日至7日,全國納入監測的124個直報景區共接待游客3169.2萬人次,同比增長3.8%;門票收入16.04億元,同比下降2.43%。景區、景點門票不斷上漲、逢節必漲,不少知名景區門票價格皆突破百元以上,這一現象遭遇公眾輿論普遍吐槽,然而黃金周結束后盤點下來,游人增加門票收入反而下降,這一貌似反常的現象無疑顯露出我國旅游業面臨的三大挑戰。
首先是結構性挑戰。數據最有說服力,黃金周首日九寨溝接客才8000多人次,故宮2日接客同比少了3萬多人次,西湖景區前4天接客只跟去年10月2日、3日兩天的人次相當,黃山國慶日迎客數僅相當于平常周末的水平。顯而易見,知名、高端景點、景區市場明顯收縮,與之相對應的則是就近游、境外游的比例顯著上升。這一結構性變化清楚地表明,單純依賴漲門票擴大收入的路徑走不通、走不久,漲怕了、宰怕了、擠怕了的民眾,也越來越趨于理性出游、追求休閑,高端景區一家獨大格局正日益被打破。
其次是競爭力挑戰。受長假少、帶薪休假未能充分落實、國民出游機會少等多種客觀因素制約,道路擁堵、景點擁擠不可避免,加之過度經濟門票依賴、片面追求爆棚效果等畸形理念、業態的作用,景區經營管理者不但可能忽視游客的感受,而且也無瑕顧及、沒有能力去改善服務功能,以迎合游客休閑、玩樂的多元化訴求。國慶期間韓國首爾街頭掛滿漢字,服務人員也都講漢語,簡直讓人不敢相信身在韓國,如此“量身定制”贏取親和力、競爭力,國內有幾個地方有這意識和能力做到?
再者是產業化挑戰。靠門票創收是原始、低端的產業模式,以景點、景區為媒介,促進關聯產業的發展,做好“大旅游”文章,帶動地方經濟的整體發展,才是旅游業產業化發展方向。雖然已成各界共識但有所作為者卻并不多,最近有報道質疑旅游商品同質化嚴重恰恰暴露了這一短板。旅游人數的增長說明市場潛力存在,算旅游經濟大賬就不能只看門票收入升降,更要看其他關聯領域的消費有沒有被拉動、激活,而且理應成為未來的著重點。因此,無論從經營理念還是從考評指標來看,不能僅僅有旅游人數、門票收入,而必須更加側重于綜合消費,進而引導旅游業向廣度、深度拓展。
作者簡介:黃碩,中國日報網評論員,央視網經濟臺財經評論員,和訊網專欄作家,陳復生基金理事,媒體人,北京自由撰稿人和時事評論員。他在BBC中文網、聯合早報網、明報、China Daily(中國日報)及其網站、Global Times(環球時報)、China.org.cn(中國網)等國內外多家媒體上發表時評文章,并在甘肅衛視大型財經證券電視節目《交易日》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CRI)的China Drive節目里對熱點話題進行點評。作者郵箱:larryhuangshu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