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7月21日報道,英國媒體稱影子銀行不會對中國銀行系統的穩定構成嚴重威脅。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亞洲項目的高級研究員黃育川的文章,對影子銀行的風險進行了分析:影子銀行的定義有很多種,但為了評估風險的緣故,最好只涵蓋那些同正規銀行部門有聯系的系統性重要活動。總體而言,影子銀行加劇風險的方式有兩種。其一是向財政狀況惡劣的借款人發放貸款。若要發展成嚴重問題,借貸規模必須占到整體經濟規模的很大比例,而在中國這種情況并不屬實。風險的第二種形式源自同正規銀行系統的緊密聯系。
某些形式的影子銀行,如“委托貸款”和“銀行承兌”,風險相對較小。但信托企業的確令人擔憂,不同于銀行,信托企業被禁止接受存款,但能夠發放高利率的高風險貸款,購買證券或投資私募基,接著以誘人的高利率“信托產品”形式出售給投資者。
對信托產品的擔憂有兩個方面。其一已經過時,其二則被夸大。前者是銀行能夠以此將貸款轉移至資產負債表外,躲避放貸限制。然而近期,中國監管機構已將此類活動占信托資產的比例限制在20%以內。
更多的擔憂在于信托產品被過度投資在房地產和原材料領域。40%的信托資產被投放于這些領域,而信托產品的信貸風險常常高于銀行,因為它們為實力較弱的企業服務。
但銀行和信托企業間的合作已經縮減;并且,隨著監管的加強,潛在的溢出效應已經減輕。信托業的規模占銀行資產的比例不到8%。可能只有小部分的損失會被銀行承擔。此外,若投資者對信托市場失去了信心,投資者的資金會自然回流至銀行。所以,投資者對影子銀行失去信心,將增加銀行的流動性,并減少其資金成本。
影子銀行的最后一個組成部分是理財產品。將理財產品同其他產品區別開來的是它與銀行的密切聯系,這會造成溢出風險。如今,銀行被要求限制非傳統信貸資產占財富管理投資組合的比例,且所有產品都必須明確同標的資產關聯。
總的說來,影子銀行活動給傳統銀行系統帶來的風險遠比杞人憂天者暗示的小。真正的擔憂在于信托企業和銀行的理財產品,但這兩方面的擔憂也被過分夸大了。由于部分理財產品的資金流向信托業,其中可能出現重復計算。此外,半數以上的理財產品投資屬于安全的銀行同業資產、政府和金融債券。
歸根結底,目前來看,影子銀行中被大肆炒作,高風險的部分不太可能超過GDP的15%,或銀行資產的6%。影子銀行活動不會對中國銀行系統的穩定構成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