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統一場外交易市場建成

交易范圍將逐步覆蓋到全國88個高新園區十幾萬家企業
1月16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在北京舉行揭牌儀式,這標志著全國統一的場外交易市場誕生,以主板、中小板、創業板和場外交易市場為主體,以及以京滬深三地格局共同構成的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非上市公司股份轉讓
面向全國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揭牌運營,是全國場外市場建設的標志性事件。自此,非上市公司股份轉讓的小范圍、區域性試點將開始漸次面向全國正式運行。”中國證監會副主席姚剛說。
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董事長楊曉嘉介紹,市場運作平臺將由證券業協會自律管理的證券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轉為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公司;掛牌公司的準入和持續監管將納入證監會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范圍;市場運行制度將由證券業協會發布的試點辦法轉為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業務規則。
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建設的探索始于2006年。2006年初,證監會同意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進入股份轉讓系統,進行股份報價轉讓試點,這為當時的三板市場注入了相當的活力。
由于掛牌企業均為高科技企業而不同于原轉讓系統內的退市企業及原STAQ、NET系統掛牌公司,故被形象地稱為“新三板”。
去年9月,試點擴大至上海張江、天津濱海和武漢東湖高新技術園區。截至去年底,掛牌公司已經達到200家,總股本達55.27億股,其中有7家企業轉到創業板或中小板上市。
由于“新三板”試點以來,總體運行平穩,為這次建立全國統一的場外交易市場創造了條件。
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進一步解決
“這次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揭牌,最大的亮點就是這是全國統一的場外交易市場。場外交易市場很多,例如天津、浙江、廣東等地都有場外交易市場,但那些都是地區性的,只是為當地中小企業服務。全國統一的場外交易市場成立后,交易范圍將逐步覆蓋到全國88個高新園區的十幾萬家企業。”據銀河證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級副總經理田書華介紹,在這88個園區里,年收入過億元的企業超過萬家,所有企業的年產值總和占到了我國2011年GDP的近四分之一。如果這些企業全部掛牌交易,其市值規模將超過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2000多家上市企業的總和。
隨著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揭開面紗,稱這一系統為“新三板”的表述已并不準確。“因為‘新三板’一般指以前的‘中關村股份代辦轉讓系統’。”田書華說,“新三板”市場特指中關村科技園區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進入代辦股份系統進行轉讓試點,雖然“新三板”屬于場外交易場所,但并不是所有的場外交易場所都叫“新三板”。
田書華表示,場外交易市場最大的作用就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為實體經濟服務。“中小企業多具有三個特點:民營、企業規模小、成立時間短。這些企業想要獲得銀行貸款非常困難,只好借助于直接融資,而直接融資又難以達到上市標準,在這種情況下,場外交易市場為它們提供了很好的融資機會。”
不過令人遺憾的是,業內期待已久的新的業務規則細則沒有在揭牌儀式上同時發布,關于投資者門檻的設定、主辦券商參與項目公司的持股比例以及交易方式中做市商制度的推出時點等備受市場關注的焦點問題,監管層也沒有予以回答。申銀萬國研究報告指出,只有切實推進如市場準入、公開轉讓、定向轉讓、融資等制度改革,才能促進市場活躍度,使市場機制得以有效發揮。
觀察
讓“倒三角” 變成“正三角”
殷 楠
一個成熟的資本市場體系是多層次的,一般涵蓋主板市場、中小企業板市場、創業板市場和場外交易市場這四部分。過去雖然各地有場外交易市場,但隨著全國統一場外交易市場的成立,我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基本建成,我國資本市場的格局更趨合理。
眾所周知,由于屬性和上市條件不同,大部分中小企業很難達到主板上市的標準,因此在主板上市的公司多為大企業,而在中小板、創業板和場外市場交易的企業多為中小企業。由于實體經濟中,中小企業占企業總數達90%以上,因此相對應的,成熟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應該是正三角形狀,也就是說在場外交易市場企業數量最多,其次是創業板和中小板,而主板上市企業數量相應最少。不過,目前我國的資本市場體系基本是個“倒三角”,即主板上市公司數目遠遠大于其他交易場所公司數目。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國資本市場體系是“倒三角”,但并不意味著我國主板上市公司數量多,而是我國在中小板、創業板和場外交易市場的企業太少,這與我國實體經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現狀并不匹配。隨著資本市場的發展,可以預見的是,未來的場外交易市場將是資本市場中規模最大的市場,而“倒三角”也有望翻身成為“正三角”。